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數位金融」標籤的文章

保險科技InsurTech_保險大數據與物聯網之應用

圖片
 (一)保險大數據與物聯網之應用 保險公司透過多年來累積的大量數據資料,並運用感應裝置結合物聯網技術,發展出「使用基礎保險」(Usage-Based Insurance,簡稱 UBI)。其中 UBI 保險又分別在產險及壽險兩方領域個別發展出新型態之保險商品,分別為 1.UBI車險 保險科技應用於產險之上,則以 UBI 車險為代表。與傳統的汽車保險相比,UBI 車險保單最大之差別在於保費的計算依據,透過行車紀錄器做為感應裝置,蒐集駕駛人之行駛里程、駕駛時段、駕駛習慣等數據,並依據駕駛人對各項車險訂價的因素影響,從而對該車險保單保費與折扣進行計算。 台灣的 UBI 車險市場自從 2016 年由泰安產險推出國內第一張 UBI 車險保單以來,迄今銷售近 6 千張保單。除了泰安產險外,目前尚有富邦產險、國泰產險以及和泰產險共計 4 間保險公司進入該市場。其中泰安產險於 2016 年共推出兩代UBI 車險產品:以里程為計價依據(PAYD)的保單以及與鴻海旗下的創星物聯合作推出的 OBDII 車載裝置,透過 OBDII 裝置蒐集保戶駕駛時段及駕駛習慣(PHYD)的保單,亦是目前唯一一間提供以 OBDII 作為紀錄的保險公司。我國目前所發行的 UBI 保單主要是藉由手機 APP 來蒐集駕駛行為,對於保戶而言相對較容易取得,對保險公司而言開發成本也相對較低。 目前 UBI 車險創新度較高的為和泰產險所開發的以煞車來令片(保養紀錄)為依據的保單。透過保戶定期回廠保養的紀錄來檢視保戶的實際駕駛習慣,除了免除安裝成本之外保戶亦無任何其他負擔。 然而,在臺灣,目前 UBI 車險仍面臨誘因機制不足的問題,進而導致保險公司缺乏足夠數據來做更準確之訂價,故期望未來能建立起車聯網生態系,結合周邊相關服務如停車、道路救援等,以此提升附加價值,乃能吸引更多客戶。業者也應思考如何以客戶的角度出發,建立保費折扣以外的誘因機制。 2.智能健康管理外溢保險 2-1.「健康外溢強體保單」 所謂外溢保單指的就是保單除了有保障功能外,還具有「外溢效果」。 以「保費折扣」、「增加保額」或「回饋金」等方式鼓勵民眾養成規律運動、健康生活的習慣 降低保險公司理賠率、國人罹病率和保戶的保費支出 哪些險種有外溢保單? 結合外溢機制的險種為「健康險」,如醫療險、癌症險、重大傷病險、長照險 針對身體風險健康強度又細分為: 「...

保險科技InsurTech_區塊鏈之應用

  (二)區塊鏈之應用 保險機構負責核保、理賠與再保等,管理與運營成本高,透過智能合約的應用,既無需投保人申請,也無需保險公司批准,只要觸發理賠條件,實現保單自動處理。 就保險之應用面,除了能透過區塊鏈的加密機制,防止登錄於區塊鏈賬本中保險人與消費者間的數據被任意竄改,提升保戶對於電子保單的信任度外,區塊鏈技術也能以「分散式帳簿」概念使用「智能合約」以執行保險運作理賠之方式,藉由智能合約特性清楚記錄中間每一筆交易帳,並保留完整的交易記錄,同時還具有快速理賠之效果。區塊鏈去中心化、透明、不可竄改的特性,在保險營運中亦有多元發展空間,除了可以改善資訊不對稱問題,減少逆選擇及保險詐欺外在實務應用上更是可以協助保險公司優化其保單作業流程,亦同樣適用於在保險業者跨公司之間的整合。以保險業之間的再保險行業為例,現有的再保險締約制度極為繁雜。再保合約往往需花費保險公司及在保險公司數月的時間進行洽談及訂定契約,且多半涉及到超過一家以上的再保險公司。然而,每一間再保險公司的文件及內容標準皆不盡然相同,不同的標準衍生出合約執行上的差異,降低了再保險業交易效率。 2016 年 10 月由安聯保險、慕尼黑再保險、瑞士再保險、Aegon以及蘇黎世保險共同發起的區塊鏈保險聯盟(B3i,Blockchain Insurance Industry Inutiative)目前已有 18 位成員均為保險或再保險業的主要參與者。B3i 所創立的區塊鏈再保平台,針對傳統再保險業的高度中介化、資訊無法 即時更新等痛點透過區塊鏈的分散式帳本技術,讓在保險的各個交易方都可以 維持同一本帳本,減少雙方交易之間的重複動作並即時更新資訊,降低成本並提高交易效率。 傳統的再保險交易需仰賴再保險經紀人蒐集再保險交易中雙方之 間的數據及文件資料,並進行媒合達成合作交易。而以區塊鏈發展為基礎,衍生的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則可以優化核保及理賠過程,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及潛在的人為疏失風險,提升效率及準確率並節省保險公司營運成本。 以產險的旅遊不便險為例,在傳統理賠流程上,過往保險事故發生時,被保險人需自行填寫理賠申請及備妥相關證明文件,並由專業人士鑑定是否屬於承保範圍及損害程度,過程相當耗時。智能合約則可以將傳統的紙本契約轉成自動化契約,透過特殊的程式編碼撰寫方式將理賠程序簡化並自動化,當保險事故發生時由...

智慧合約應用_手裡只有錘子,看什麼都是釘子。

圖片
智慧合約(Smart Contracts) 「智慧(能)合約」為第二代區塊鏈如Ethereum、Hyperledger 等項目。 智能合約的概念早在90 年代就已被提出,用程式撰寫的可自動執行合約,能免除書面合約在管理上的不便,和條文認定上的歧異。 最早於1994年由Nick Szabo提出的概念,但一直到近幾年隨著以太坊的出現,才讓智能合約的概念更完善。 區塊鏈智能合約所能做到的更不止於此,可讓區塊鏈本身即是一個大型的運算平台。 智能合約中發生的交易是由區塊鏈處理的 在沒有第三者的情況下自動執行,只有當協議中的條件得到滿足時,交易才會發生,是完全去中心化的交易。 2015年,以太坊的創辦人Vitalik Buterin推出了智能合約,並運行於以太坊上,至今以太坊仍是最多人使用的智能合約區塊鏈。 智能合約的3要素:自治,自足,去中心化 多個成員共同維護的協作型資料庫系統,比起中心化的資料庫,區塊鏈在寫入資料時,至少多三步驟:決定由誰來寫入資料、把新增的資料段分給大家(廣播區塊)、運行共識協議,確保大家的資料庫都是一致的 在同樣的運算資源跟網路頻寬的狀況下,相較中心化資料庫,區塊鏈是一種緩慢、無效率、計算上昂貴的資料庫。 區塊鏈就是一種用「技術上的無效率」去換取「業務場景的效率」的技術。 常見應用: 1.區塊鏈證書(學歷、病例上區塊鍊) 學歷區塊鏈 https://www.ithome.com.tw/news/119252 區塊鏈證書,到底有沒有存在價值? 區塊鏈證書「號稱」的優點 (1)傳統證書「實體文件」保存不易,時間久遠容易遺失 (2)區塊鏈能杜絕「假證書」的產生,降低學校證書查驗成本 (3)提高企業「審核證書」時,所需要耗費的人資成本 「非」區塊鏈的檢驗案例 Google數位學程認證 Google 數位學程是網路上的免費課程,上完幾小時的課程後,即可拿到證書一張 證書上會有證書ID,可將該ID輸入官方的檢驗網站中,便可知道證書真假 檢驗連結: https://learndigital.withgoogle.com/digitalgarage-tw/validate-certificate-code 中心化資料庫可以解決的事情,為什麼要用區塊鏈? 原因在於此認證是具備價值的證書,才有查驗的必要性。 大專院校的畢業證書,一直以來都存在偽造證書十分猖獗的市場。 在國...

數位金融上課筆記_Ch2.第三方信任與支付機制(Third-party Payment)

圖片
  信任問題 1.支付工具: 貨幣流通(彼此也都要認同) 2.電子商務:金流、物流不同步困境 (有些情況:無法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非實體產品需等待發貨,再來金流匯款可能有一些等待入帳過程。),過去電子商務有這窘境,現今時代有逐漸改善。 3.資訊不對稱:風險評估 買的東西到底好還壞,那有沒有可能品質認知有落差。 信任機制 指的是社會、企業公司系統中組成以及影響雙方彼此間信任關係的管理機制。 1.威攝型信任機制(必定涉及第三方):可能是政府制定的法律(強制性的制度) 因為會害怕受懲罰,所以會遵循承諾。 2.瞭解型信任機制(信評系統、軟性安全): 經常用某個網站進行交易,日積月累逐漸對網站平台有信任感。 透過正式or非正式的溝通促進雙方間更進一步瞭解。 3.計算型信任機制(演算法中間人、block chain):藉由一個雙方都能信任的中間人來處理相關事務 理性思考信任的成本以及收益成效 第三方信任機制 指的是契約雙方外的獨立、公正第三主體 第三方引入主要是為了確保買賣時的公正性、公平性,以避免詐欺和糾紛,而這第三方主要都會以信譽優良的公司機構來擔當。 第三方信任形式 第三方認證 第三方信任評價 第三方支付 不同第三方帶來的認證程度與信評程度,也會有所不同。 比方以Uber或滴滴打車為例 Step1.司機依照APP上規劃的路徑走便可以收取APP承諾的金額 Step2.而乘客也會支付該APP對應金額給第三方 Step3.最後由第三方再將金額給付給司機 如此一來,司機不會亂繞遠路多收取錢,避免認知資訊落差,此外非直接的服務對價,不經過中間陌生人的信任問題。 比方補習班獲取的培訓證書考取到的認證 , 補習班就是一個第三方認證機構。 或上在職專班畢業獲取的證書,學校就是一個第三方認證機構。 信任機制於第三方支付的互動 買家和賣家一個提供款項一個則回饋商品 解決金流、物流不同步問題 於電子商務中買賣雙方通常不直接面對面交易,即買方付款,賣方不同時發貨。 提升支付方式可信度 讓不到銀行合作門檻的小規模商家也能提供讓買方放心的支付管道。 只需一支手機、一個辨識身分的特徵便可完成支付,賣家也不需拿著現金,直接在電腦螢幕上就能看到所收取到的金額數字。 支付議題 商品貨幣(以物易物,不需第三方支付) 保存時間較短,可能用牛羊、食物、稻穀 ->信用貨幣(開始第三方支付雛形出現) -...

數位金融上課筆記_Ch1.數位金融創新

圖片
金融科技(Fintech) 和 數位金融 不能直接劃上等號 數位金融是比較廣泛層面、更宏觀整合探討的。 數位金融模式:本質上就是一個金融服務科技化,也就是常被提及的Fintech。 透過資訊技術來創造更新的金融服務。 所以我們可說數位金融是所謂的「變」而Fintech則是「型」 傳統金融 主要是具備存款 、貸款 和結算三大傳統業務金融活動。 金融就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 傳統金融需要透過中間金融機構,把資金由供應者轉移到需求者中或經由機構投資至證券市場。 直接金融市場:股票、債券 間接金融市場:基金、保險 缺點: 資訊不對稱 過度中心化 資源成本耗費 數位金融如何興起? 互聯網急速發展具備技術條件 電子商務(1993年開始 電子商務元年)具備社會條件 傳統金融業缺陷造就了業務空間 因此藉由數位科技創新的精神並結合傳統金融活動核心本質。 藉此來達到金融業務功能分解化(unbunding) 解決微型企業融資問題 發展三階段步驟 Stage1.傳統金融傾向降低開分行的成本間接趨向提供網路金融服務(web,app) Stage2.由互聯網公司提供簡易金融服務,主要為第三方支付服務。 (paypal再來其徒弟支付寶,再來又出現Apple Pay...Line Pay) Stage3.互聯網公司與金融業深結合。 金融商品(比方:餘額寶,螞蟻微貸)、P2P融資(JP Morgan , OnDesk) 金融的數位轉(變)型(化) 以企業經營層面來看 量(Cost Down):效率提升 無論投資、籌資、融資、儲蓄、保險或支付,經由網路數位服務可同時服務數萬人。 也無須擴建實體分行,走向雲端平台服務。 ->雲端資源、雲運算和行動互聯網興起+大量數據收集整理 質(Quality Improvement):價值創造 資料產生後,伴隨而來的是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興起,計算機運用大量資料來進行學習,提供更精確服務。 ->因為大數據的分析+AI的推論 量與質通常在傳統金融都是魚與熊掌無法兼得的,透過數位金融讓質和量同時並存。 行動支付、行動理財、行動交易 互聯網模式 (小) P2P->個人對個人,除去中間媒介(比方..繞過銀行)。 常見的案例:P2P借貸 (大) 群眾:微型客戶集結、長尾市場(需求不旺或銷量不佳的產品所共同構成的市場,看似微不足道,但都能夠積少成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