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金融上課筆記_Ch2.第三方信任與支付機制(Third-party Payment)




 信任問題
1.支付工具: 貨幣流通(彼此也都要認同)

2.電子商務:金流、物流不同步困境
(有些情況:無法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非實體產品需等待發貨,再來金流匯款可能有一些等待入帳過程。),過去電子商務有這窘境,現今時代有逐漸改善。

3.資訊不對稱:風險評估
買的東西到底好還壞,那有沒有可能品質認知有落差。


信任機制
指的是社會、企業公司系統中組成以及影響雙方彼此間信任關係的管理機制。

1.威攝型信任機制(必定涉及第三方):可能是政府制定的法律(強制性的制度)
因為會害怕受懲罰,所以會遵循承諾。

2.瞭解型信任機制(信評系統、軟性安全):
經常用某個網站進行交易,日積月累逐漸對網站平台有信任感。
透過正式or非正式的溝通促進雙方間更進一步瞭解。

3.計算型信任機制(演算法中間人、block chain):藉由一個雙方都能信任的中間人來處理相關事務
理性思考信任的成本以及收益成效


第三方信任機制

指的是契約雙方外的獨立、公正第三主體
第三方引入主要是為了確保買賣時的公正性、公平性,以避免詐欺和糾紛,而這第三方主要都會以信譽優良的公司機構來擔當。

第三方信任形式
  • 第三方認證
  • 第三方信任評價
  • 第三方支付
不同第三方帶來的認證程度與信評程度,也會有所不同。

比方以Uber或滴滴打車為例
Step1.司機依照APP上規劃的路徑走便可以收取APP承諾的金額
Step2.而乘客也會支付該APP對應金額給第三方
Step3.最後由第三方再將金額給付給司機

如此一來,司機不會亂繞遠路多收取錢,避免認知資訊落差,此外非直接的服務對價,不經過中間陌生人的信任問題。


比方補習班獲取的培訓證書考取到的認證 , 補習班就是一個第三方認證機構。
或上在職專班畢業獲取的證書,學校就是一個第三方認證機構。


信任機制於第三方支付的互動

買家和賣家一個提供款項一個則回饋商品

  • 解決金流、物流不同步問題
    於電子商務中買賣雙方通常不直接面對面交易,即買方付款,賣方不同時發貨。
  • 提升支付方式可信度
    讓不到銀行合作門檻的小規模商家也能提供讓買方放心的支付管道。

    只需一支手機、一個辨識身分的特徵便可完成支付,賣家也不需拿著現金,直接在電腦螢幕上就能看到所收取到的金額數字。
支付議題

商品貨幣(以物易物,不需第三方支付)
保存時間較短,可能用牛羊、食物、稻穀
->信用貨幣(開始第三方支付雛形出現)

->塑膠貨幣(第三方發展完整):信用卡、轉帳卡、儲值卡

接著演變到開始引入科技的應用到第三方,最成熟案例就是電子商務、銀行業。

->電子貨幣(有鑲嵌晶片的儲值卡、轉帳金融卡)
可以儲存電子價值或透過電子網路交易的數位現金。

->虛擬貨幣(分散式加密貨幣:比特幣、Ethereum、Litecoin)
加密貨幣只是虛擬貨幣的一個子類

支付演進(銀行導向:Bank-driven)
銀行轉帳可分兩類
1.定時淨額清算(DNS)
針對小額交易為主,所有交易會於截止時間前清算。
2.即時總額清算(RTGS)
所有支付


支付演進(信用卡 Credit Card Payment)
藉由數位訊號傳遞來代替一般貨幣的流動,達到實際支付款項的目的,中間仍透過第三方銀行機構來保證,銀行和用戶之間產生信用評比。

商家則是根據授權的訊息來確認交易是否完成,最終用「即時總額清算」把資金轉給國際組織,由國際組織把資金轉給淨收入銀行

交易不會再受限於清算系統的時間差

商家可能會必須付出3%左右代價,但此機制卻可以大大提升銷售機會。


支付演進(行動支付Mobile Payment)

電子票證:
以電子、磁力或光學形式儲存金錢價值,並含有資料儲存或計算功能之晶片、卡片、憑證或其他形式之債據,作為多用途支付使用之工具。


遠端支付
不再需要把手機或行動裝置靠近任何感應器、讀卡機即可完成支付作業。
或是輸入信用卡號即可線上遠距支付。


近距支付
比方悠遊卡的小額運輸費用支付,有時零錢不方便又不是整數,很不好隨身攜帶。


第三方支付緣起和簡介
連接買賣雙方和銀行來實踐第三方監管和技術保障作用,最早案例:馬斯克paypal。

  • 通常需一個第三方平台(可能網頁或APP介面),與銀行簽約,提供與銀行支付結算系統介面的交易平台的網路支付模式。
  • 買賣雙方不是直接交易,而是透過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帳戶貨款收付。

優點:
1.解決金、物流不同步問題
2.付款不怕被騙、寄出貨品也不必擔心無法收到貨款


目前國內可辦理第三方支付的業者
金融機構:目前金管會同意辦理網路交易代收代付服務的銀行

非金融機構:
財付通、歐付寶


Ref: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何謂淨重(Net Weight)、皮重(Tare Weight)與毛重(Gross Weight)

Architecture(架構) 和 Framework(框架) 有何不同?_軟體設計前的事前規劃的藍圖概念

經得起原始碼資安弱點掃描的程式設計習慣培養(五)_Missing HSTS Header